来源:ABS交流合作
今年上半年险资不动产投资显著加速。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共有包括平安人寿、中国人寿集团、阳光人寿、众安在线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宣布出资购买位于多个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的十余个产业园区、办公楼等不动产项目。
而下半年,险资亦有动作。8月15日,平安人寿也宣布新增出资0.05亿元人民币投资上海东方万国等四个产业园区不动产项目。
事实上,早在2023年,险资对不动产项目投资热情已然开始升温。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登记股权投资计划21项,登记规模661.85亿元,登记总金额同比增长14.68%。从已披露信息来看,险企投资的不动产项目涉及商业地产、产业园区、仓储物流、办公楼等为主,投资方式包括物权投资、股权投资、债券计划等多种方式,且多个项目已进入实际出资阶段。
2024年以来,险资持续加大对不动产的配置力度。


险资下场“捡漏”
据相关业内人士的说法,上半年许多不动产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流入市场。其中不乏较为优质的资产,一些外资、上市公司基于回笼资金等需求,在市场上积极寻找“接盘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实力雄厚的长期资金入场就可以在谈判中获得更优的价格和条款。
另外,在当前低利率的环境以及“资产荒”加剧的背景下,一位险资投资端人士表示,相对而言,不动产是相对稳定的投资方向。
对于险资今年以来的“买楼”热情,业界认为,险资通过股权投资、REITs等多种方式持续流向不动产项目,一方面是出于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支持实体经济的考量;另一方面与不动产投资的特性密不可分,不动产投资的跨周期性可以为险资应对短期经济周期波动提供助力,长期性又与险资相对较长的负债期限完美匹配;此外,近期资产价格较以前下跌不少,也形成了不小的吸引力。
种种迹象表明,险资虽然对房地产企业相关的债权投资、房企二级市场股份投资等项目更为审慎,但它们并不是打算“逃离”房地产,而是打算自己成为“业主”。

上半年已有10个项目
数据显示,2023年险资对不动产投资总计14笔,涉及商业办公楼宇、产业园区、及物流仓储等经营性不动产。而今年上半年就已有10个项目。
具体来看:
今年年初,平安人寿收购两个位于广东江门工业园区的物流园及一个位于陕西西安的物流园,涉资20亿元。
1月31日,友邦人寿也以24亿元的总对价收购了北京朝阳区(CBD)的“凯德·星贸”项目控股权。
2月19日,平安人寿收购鹤山合能、维龙蓬江、安华维龙(西咸新区)仓储服务三家公司100%股权,以股权形式投资三大物流园区位于江门鹤山、江门蓬江及西安空港的三个物流园区。
5月31日,合肥万达广场的全资股东由万达商管变更为联商壹号,股权穿透显示联商壹号的大股东为阳光人寿。
6月7日,国寿集团出资31亿元获远洋集团北京颐堤港二期49.985%股权。据悉,颐堤港二期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地区,由远洋集团与太古地产共同开发,目前仍在建设阶段,预计2025年至2026年完工。
8月15日,平安人寿发布关于大额不动产投资的信息披露公告,宣布新增出资0.05亿元人民币,累计出资总金额约62.04亿元人民币,投资上海东方万国等四个产业园区不动产项目(包括上海的东方万国项目、弘源科创项目,北京的弘源国际项目、弘源新时代项目)。据悉,该项目总投资金额预计不超过73.33亿元。
险资投资的不动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一些省会城市等一线或二线核心城市。业内认为,相对而言一二线城市的不动产更保值,更能获得稳定的租赁现金流。


未来发展趋势
险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概率将继续在不动产领域保持积极的投资态势。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险资将更加注重投资的精准性和效益性。在项目选择上,会更加倾向于具有稳定现金流和增值潜力的优质资产,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同时,险资可能会进一步拓展投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商业地产和办公楼,可能会在新兴的产业园区、养老地产等领域加大布局力度。
在投资方式上,除了传统的直接购买资产外,险资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不动产投资基金、REITs 等金融工具中,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来降低风险和提高收益。并且,险资还可能会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和运营不动产项目,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然而,险资也需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变化和行业风险。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不动产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险资需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也需要险资具备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体来看,险资在不动产领域的未来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