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财经北京4月23日电 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看好中国资产 外资机构“唱多”又“做多”
机构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记者发稿时,在已披露一季报的上市公司中,有73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出现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身影。多家外资机构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以及市场改革深入推进,中国资产持续被看好。未来,以更高水平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举措值得期待。
•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超6000亿港元 抢筹科技、消费与金融板块
4月22日,港股市场低开高走,主要指数收盘集体上涨,医疗保健板块表现亮眼;南向资金当日净流入超200亿港元。3月20日以来,港股市场整体波动明显,南向资金并未停止抢筹步伐。4月以来,南向资金已累计净流入1871.69亿港元,今年以来净流入金额已突破6000亿港元。从Wind跟踪的港股通行业资金流向情况看,科技、消费与金融板块成为南向资金集中布局的方向。展望后市,机构人士称,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投资价值仍然较高,港股科技企业盈利表现或持续支持港股修复行情演绎。
•二次育肥补栏积极性提升 生猪价格跌势暂缓
就在市场对4月走势持悲观预期之际,近期生猪价格不跌反涨。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国内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15.06元/公斤,较4月3日低点涨近3%。业内人士表示,短期二次育肥补栏热度较高,且养殖端出栏均重抬升以及节奏变慢,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生猪价格上涨。不过,随着标猪与肥猪之间价差逐步修复,或会抑制二次育肥补栏意愿,且压栏、二次育肥也将导致供给后置。中长期来看,生猪市场供需宽松格局可能持续制约此轮价格反弹的持续性,需警惕价格再次承压回落的风险。
上海证券报
•发力二季度 多地瞄准内需增量市场
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多地抓紧部署二季度经济工作重点,明确进一步聚焦提振内需,加快释放政策效能。专家表示,接下来扩内需政策会显著加力,新一批增量政策有望出台,比如提高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额度、加大财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及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预计二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明起发行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将于4月24日正式开闸。专家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发挥稳增长、促投资、扩内需的重要作用,今年发行高峰或在5月和8月。根据财政部安排,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总计1.3万亿元,分为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三种,共发行21期,发行时间从4月至10月,发行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4月24日将首发20年期、30年期特别国债,付息方式为按半年付息;5月23日将首发50年期特别国债。具体来看,1.3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其中,30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比上年增加500亿元。
•基金整体仓位提升 腾讯控股登顶 贵州茅台重返“领奖台”
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窄幅震荡。其中,在DeepSeek效应的带动下,大盘在春节之后走势较为强劲。天相投顾数据显示,相较2024年底,今年一季度公募整体权益仓位小幅提升,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分别为88.64%、79.56%。值得一提的是,腾讯控股首次成为基金头号重仓股,宁德时代退居次席,贵州茅台重回前三。展望后市,基金经理较为看好扩内需、AI应用等方向。
证券时报
•公募基金一季报收官:主动权益类基金盈利近五年同期最优
公募基金一季报已全部披露完毕。在一季度A股震荡行情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展现出强韧性。主动权益类(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基金合计实现盈利1246.71亿元,为近五年同期盈利最优,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376.4亿元。一季度末,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合计3.47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约615亿元。基金重仓领域和重仓个股均发生微妙变化。有色金属板块获基金增配超16亿股,专业人士强调其在关税政策、风险扰动下的配置价值。基金一季度重仓多只大消费股,显示出基金一季度对于该板块的偏好。港股市场一季度则在消费红利释放和科技产业升级驱动下迎来结构性行情,公募基金看好港股价值洼地,有的放矢进行增配。
•券商前十强座次生变
截至昨日,已有26家上市券商发布了2024年年报,其中大型券商悉数披露完毕,新前十强名单浮出水面。以归母净利润计算,与上一年相比,最新排行前十的券商名单中有3家座次生变。在业务结构方面,自营业务撑场面,经纪业务显著回暖,投行业务仍然承压,资管业务则表现分化。按照2024年年报披露的归母净利润排序,证券行业前十依次为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海通、招商证券、中国银河、广发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申万宏源。这10家券商的归母净利润合计为1064.78亿元,占全行业净利润的比重为64%。
•4月LPR原地踏步 债市仍受宽松预期支撑
近日,央行公布的两个期限品种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与上月相比均保持不变,此前市场所期待的“降息”未能实现。不过,债市对这一情况反应较为平淡,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虽有小幅上行,但仍稳定维持在1.7%左右的水平。“我认为政策层暂时按兵不动不会对市场带来过多影响。因为从中期角度看,大多数机构对货币宽松的预期仍然较高。”上海一家资管机构的债券交易人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些预期足够支撑利率维持低位。
证券日报
•ETF进入4万亿元时代 指数化投资助力搭建“长钱长投”市场生态
近日,全市场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规模突破4万亿元大关。截至4月21日,全市场ETF规模4.04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加3159.66亿元,增长8.48%。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来看,大力发展ETF,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搭建“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
•年内公募基金分红超780亿元 权益类基金增势明显
2025年公募基金分红持续升温,以“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的力度再提升。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按红利发放日统计,截至4月22日,年内公募基金(统计各类份额)累计分红784.75亿元,分红次数达2121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7.25%和28.6%。从结构来看,债券型基金坐稳分红主力地位,截至4月22日,债券型基金年内累计分红598.8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62.16亿元增长30.9%,占全市场分红总额的76.3%;共分红1681次,占比近八成。
•政策鼓励、爆款频出 中国游戏“出海”进入发展新周期
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有关情况。据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介绍,《工作方案》明确的试点任务中,包括“发展游戏出海业务,布局从IP打造到游戏制作、发行、海外运营的整个产业链布局”。DataEye研究院负责人刘尊向记者表示,《工作方案》为游戏从业者打了一针“强心剂”,鼓励产业上下游企业积极布局“出海”业务。中国游戏“出海”的步伐持续加速。《2024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中国游戏“出海”收入规模已经连续5年超过千亿元。